现在时间: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许昌地名文化专栏

毓秀台

时间:2023-10-12 15:42   来源:   作者:阅读次数

毓秀台又名天爷庙,位于汉魏故都内城西南隅,现建安区张潘镇东南部盆李村,距许昌城 20公里,台高15米,原占地6亩,是汉魏故城遗址在地面的唯一实物遗存。

据说,昔日毓秀台下布列着数十处豪华的宫殿式古建筑,是汉献帝祭祀前暂歇的地方。据《汉魏故城图》载,毓秀台前有汉御殿,汉献帝祭天时斋戒沐浴之所,还有神厨,家畜亭等。台上原天爷殿、东西厢房、天王殿、山门等建筑。四周雕栏玉砌,正中耸立着一处高峻的坛庙,叫玉皇殿,也称天爷庙。庙顶为圆柱形,庙基为方形,体现了古代的"天圆地方"传说。从大殿拾级而下,是青砖铺就的广场,这里有象征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石像,正中矗立的一尊青铜巨鼎,叫"神坛"。广场两旁,还有月神台和雨神台。毓秀台下还有个宽八尺,高一丈的地洞。穿过地洞门就是六十阶青石甬道,当年天子就是从这里登上台顶的。这些均已不存。汉魏故城遗址毓秀台原是汉献帝祭天之所,具有建筑学、史学、方志学等学术价值。

建安元年(196)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献帝自洛阳迁都于此。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毓秀台,是一代王朝的象征。每逢节日大典,台上百官登坛祭天祈祷。显赫一时的曹操,也曾陪同天子在这里炫耀过峨冠博带。当年在曹营避身的刘备,及其桃园结义的关云长、张飞,也曾在这里观察过政治风云。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以及三国时代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古往今来,这座台子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达官显贵,来此登临而发思古之幽情,追念英雄豪杰的光辉业绩。或踏帝王脚印,感叹人类历史的变迁;或赋诗填词、泼墨作画,抒情展志;或观光赏景,以畅心怀。据说,唐代画家吴道子,从长安不远千里而来,在这里勾画了那幅赫赫有名的杰作----《关帝挺风勒马图》。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此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

祭祀的时候黄盖满京都,旌旗遍楼台,三公九卿,文武百官,都随同天子来这里陪祭、助祭,蟒袍金冠,牙笏红绶,令人眼花缭乱。当皇上跪地的时候,几百名武士剑指云天,祭牛血喷长空,坛台内冒出的香烟几十里外都可以看见,那如泣如诉的祈祷之声扣人心弦。“天帝昭然,万民安泰”喊过之后,汉献帝仰天长祈,不敢恣动,唯恐对天父有一丝不敬。直到最后几缕青烟消失在白云深处,他还痴痴如一尊木雕泥塑,至诚至信。不信天命的曹操,每当天子祭祀结束,总要率领满朝文武,山呼皇恩浩荡,皇上万岁,这使汉献帝感激涕零,泪湿龙袍。如今,那龙袍掠过的青石台阶早已无存,只有一条又窄又陡的黄土坡道上通顶端。据说汉献帝第一次上毓秀台祭天就是走的这条泥土斜坡,由于路滑难行,他打了一个趔趄,险些滑了下去,幸得曹操把他扶了上去。

如今,毓秀台上的建筑早已无影无踪,只有一口早被淤塞的汉井还保留着当年的风貌。据当地群众说,当年从这井口里放进几只鸽子,可以从许昌城飞出。这当时是曹操的四十五里转军洞了。井旁原有一块石碑,高三米,宽一米五,碑下跌着玄武,碑上盘龙绕目,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甚是壮观。碑文结构谨严,书刻精湛,它记载了毓秀台的历史和建安时代的许多史实。可惜,这块石碑在十年浩劫中失踪,至今仍未找回。据传,当年曹操在这毓秀台下动土兴建曹营转军洞时,曾在许都皇宫掀起一场场轩然大波。反对者说,在神台下动土冒犯天神,无视皇上,用心险恶。汉献帝为此事忧容满面,抑郁不欢,曹操却置若罔闻,坚持自己的主张。曹操在统一中国北方的大业中,始终没有屈从于献帝的天道,而是竭力发展自己的人道。许下屯田以解黎民之苦,开凿运粮河以为运输之便,削平群雄以成统一。如此种种,获得人民的拥戴。

据说,公元220年春天,汉献帝在毓秀台祈天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乌云遮天,伸手不见五指,吓得汉献帝浑身颤抖。当时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重洛阳,他手下的近臣就利用这个自然现象,大造“汉室气数已尽,魏国当兴”的舆论,从而催毁了汉献帝“奉天神以固汉室,假天命以固皇威”的精神支柱,二十五年毓秀台祈神枉费心机。终于在是年10月,曹丕代汉而立。

现在的毓秀台已经成为三国汉魏故都著名旅游景点,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这里三国文化氛围浓厚,民风淳朴。每年的正月初九有大型庙会----天爷庙会,由于此时正值春节且为农闲时节,所以庙会异常热闹,每逢庙会将有台戏,扭秧歌,挑花篮,玩花灯,舞龙狮等民间文艺表演。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