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许昌地名文化专栏

许都城池

时间:2023-10-13 16:37   来源:   作者:阅读次数

许都,是东汉王朝第十三代君主献帝刘协受曹操之迎都许的京城。昔人有诗赞之曰:“忆昔雄豪创霸图,定鼎中原四逐鹿。魏武英名垂青史,一代骄华帝王都。”可惜,这座历史名城于南北朝初年毁于兵火,一代帝都仅存遗址。遗址位于现今许昌县东部张潘镇古城村,离许昌市城区19公里,1987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都城池原系许国国都。1979年版《辞海·许》字条载:“许,古国名。亦作‘无阝’,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开国君主文叔,在今河南许昌东。”《括地志》云:“许故城,......许国也。”许故城的规模,按周代关于城郭建筑的礼制,“王城方九里,诸侯城按七、五、三递减”。许国是个五等诸侯国,当介乎3里至7里之间。许国历时近600年,这座都城当与之同岁。秦汉之际,许国故城为许县治所。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在原城池的基础上,盖宫室,筑殿宇,建官署府第,修粮仓武库,扩街道,辟园林,使这里更加壮阔。潘元茂《九锡文》载:“遂建许都,造其京畿。”

三国时期许都城池的具体情况,民国十二年(1923)《许昌县志》记载:汉魏“许昌古城,在城东三十里。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传曹操所筑,今存遗址”。又载:“周围十五里,世传汉献帝自洛迁许都于此。”据考,内城系古许国国都,座落在外城的东南隅,呈方形,俗称皇城。外城约为内城的5倍,传为曹魏所扩建。城内的建筑除街房、民宅、官署外,著名的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毓秀台、丞相府等。许昌宫是汉献帝临朝听政及后妃居住的地方,始建于何时无考。景福殿始建于魏明帝曹容太和六年(232),《三国志·明帝纪》载:“九月行幸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宋《太平寰宇记》云,“景福殿在许昌故城西南隅也,魏明帝所建,资费值八百余万。”《洛阳宫簿》曰:“许昌景福殿七间。”毓秀台位于皇城西南隅,是汉献帝祭祀天地的地方,现台高15米,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据传,昔日毓秀台下布列着斋宫、神厨、宰牲亭等,是皇帝祭祀前沐浴斋戒和准备祭物之处。顶为祭祀场,场正中耸立着一座高峻雄伟的玉皇殿,殿顶圆锥形,殿基为方形,体现了古代天圆地方之说。殿中塑玉皇大帝像。当年汉献帝每年春季“祭祀天神,以祈丰年”,就是在这个大殿里进行的。从玉皇殿拾级而下,是青砖铺地的广场,广场四周雕栏玉砌,配以象征东南西北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石像,正中矗立着一尊青铜巨鼎叫神坛。天子每年“秋分”祭天,就在这神坛前进行。毓秀台南面地下,有一券门,过券门,有99级石阶通台顶,意谓登九十九重天才能叩见玉皇大帝。

许昌故城宫殿风貌,从当时的著名文人卞兰、何晏撰写的赋中可见一斑。卞兰的《许昌宫赋》写道:“入南端以北眺,望景福之嵯峨。飞栋列以山峙,长途邈以委蛇。见栾栌之交错,睹阳马之承阿。……丹梁端直,明窗列布……绮组发花,翡翠生光,丹草周隅,灵木成行,非窈窕之至贵,孰能升于斯堂!”何晏的《景福殿赋》曰:“飞檐翼以轩翥,反宇车献  以高骧。流羽毛之葳蕤,垂环此之琳琅。参旗九旒,从风飘扬。皓皓旰旰,丹彩煌煌。故其华表则镐镐铄铄,赫奕章灼,若日月之丽天也。”可见当年的许都宫殿,是何等富丽堂皇。

如今,许都故城遗址虽然早已辟为田园,但其高出平川约3米、占地500余亩的城池,以及城垣轮廓线依然清晰可见。其历史文物极为丰富。汉砖、汉瓦俯拾皆是,不少农家保存有完整的汉砖汉瓦。这些汉砖、汉瓦品类繁多,制作精美,有鸟纹、绳纹板瓦,有鱼纹、云纹、花叶纹画像砖,有上饰“千秋”、“万岁”字样的青砖和瓦当,有饰龙凤战车图形的空心陶立柱等。其它出土文物有汉代铜鼎、铜矛、马衔、车饰、司马将印、部曲印、箭簇、刀剑、钱币和曹魏时期大型行军造饭锅、碾米碾及犁铧等数百件。有的极为珍贵,例如1981年在门道张村出土的一块战国玉璧,直径8市寸,晶莹透亮,上饰龙、凤、鸟等图案,完好无损,为国家一级文物。1985年在古城皇宫遗址区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础,上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据考为许都宫殿建筑构件,亦属国家一级文物。古城遗址区的西面有汉献帝的两个妃子张、潘二氏的墓葬,张潘镇也由此而得名。还有献帝的衣冠冢愍帝陵。

千百年来,许都故城虽然仅存遗址,但由于它是一代王朝的象征,特别是我国封建时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在此成就了霸业和建安文人于此铸就了建安文学风骨,所以慕名瞻仰的文人名士,历代不绝。1918年8月,时年25岁的毛泽东同罗章龙等人从长沙前往北京途经许昌时,曾专程前去游览,并留下《过魏都》联句一首:“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伧落夕阳。”近几年来,随着三国文化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兴起,到此赏览的中外游客更是与日俱增。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