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许昌地名文化专栏

许下屯田

时间:2023-07-20 11:03   来源:   作者:阅读次数

许下屯田是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在经济上的一项重大举措。“许下”是一个地理概念,就是当年许都周围地区,即今建安区和魏都区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与之毗邻的鄢陵县、临颍县、长葛市的部分地区。《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元年,曹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并颁布《置屯田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可见,曹操把屯田作为富国强兵的一项根本大计。特别在当时,东汉王朝自董卓之乱以后,由于各地军阀连年混战,生灵涂炭,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十分紧缺。《三国志》注引《魏书》载:“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羸(螺)。民人相食,州里萧条。”所以,解决粮食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屯田许下,丰足粮用,就是一项最为快捷,最为有效的举措。

曹操的许下屯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军屯,以营为单位,每营60人,称为佃兵;二是民屯,以屯为单位,每屯50人,称屯田客。今日建安区以及与之毗邻的一些县市许多带“营”、带“屯”称谓的村,诸如建安区的韩营、屯里等,魏都区的高营、老虎营等,鄢陵县的郭营、大营、西小营、前营、后营、陈屯等,据说就是当年屯田者的聚居地。还有为数不多的军民合屯。《许昌县地名志·南屯里》条载:“东汉末年,曹操屯田许下,这里是主要的军民屯田处,故名。……至今流传有‘扁豆扁,豌豆圆,军民合作来种田’等民谣。”民屯的屯田客多系招募流民而来,也有曹操破颍川黄巾军后收留的黄巾军士卒。这些屯田客由国家拨给田地,按军事编制。用官牛的,所产粮食官得六分,民得四分;不用官牛的,对半分成。屯田客有国家保护,又无徭役,可以安心生产。

曹操许下屯田,获得巨大成功。《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汉时以10斗为一斛,每斗按15市斤计算,百万斛折合1.5亿斤,这近乎解放初期许昌县全县粮食年产量的总和。曹操在许下取得了成功经验后,就在辖区广为推行,“州郡例置田官”,专司屯田之事。《三国志·国渊传》载:“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曹操屯田的成就,对复苏因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仅解决了军民的粮食供给问题,而且为他北定中原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曰“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亦云:“曹孟德始屯田许昌,而北制袁绍,南折刘表,邓艾再屯陈、项、寿春,而终以吞吴;此魏晋平定天下之本图也。”

曹操许下屯田的遗址,知名于世的有韩浩屯田处,枣祗屯田处、任峻屯田处等。韩浩,字元嗣,今武陟县人,建安元年,“时大议损益,浩以为当急田,太祖善之,迁护军”,后奉命在许都之东南屯田。其屯田遗址,在现今建安区汉魏故都遗址以东至鄢陵县西南的马栏镇一带。枣祗,本姓棘,因先人避难,易为枣,颍川郡人。初为陈留太守,后附曹操。建安元年,同韩浩首倡屯田,曹操委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为曹魏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其屯田遗址在今建安区东南、临颍县之北的枣祗寨周围。任峻,字伯达,中牟县人,曹操起兵入中牟界时从之,操表为骑都尉,甚是亲善,妻以从妹。建安元年,“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以功封都亭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任峻传》中评论他曰:“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任峻屯田处的遗址,在现今建安区与襄城县交界的论城一带。明嘉靖《许州志》载:“论城,在襄城东北,盖曹操行营也,中有论事台。”当年曹操奉献帝都许,在论城屯驻重兵,并常在此召集谋臣论事,如今论城仅留遗址,城墙高出地面赫然在目。论事台在故城南部,面积10000多平方米,台上有杨修庙遗址。庙门有魏武将茔碑一通,记述魏武名臣宿将的功绩。论城东门外有曹操重要谋士郭嘉墓。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