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许昌市:“四个维度” 高质高效 推进“乡村著名行动”

时间:2024-04-28 10:12   来源:   作者:阅读次数

近年来,许昌市以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为契机,紧扣“乡村著名行动”目标任务,抓试点、重规范、促传承、挖潜能,加强地名管理,深化地名服务,抓好“起名”基础,创新“用名”方式,丰富“扬名”内涵,塑造“著名”品牌,充分发挥新时代乡村地名价值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从“无”到“有”,加大命名力度。将许昌市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示范片区6个县(市、区)的20个乡镇(街道)纳入“乡村著名行动”省级试点。印发《关于编制乡镇地名方案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乡村道路命名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完成了试点乡镇街路巷规划编制,建立地名规划采词库,印制标准地名图集,强化规范应用。试点区域共排查有路无名乡村街路巷1978条,按照乡村道路命名特点,以“乡愁记忆”“约定俗成”“历史文化”“美好愿景”为主题分类确定拟用名称,正在进行论证评估及征求各方意见,市、县(市、区)政府将于6月底前发文公布。

从“疏”到“密”,提升服务效能。充分运用民政部采集小程序,在腾讯、百度等地图逐一“点亮”乡村地名信息,深化地名信息应用,方便商贸流通、快递进村、游客打卡,畅通乡村微循环。截至目前,已累计采集上传助农惠农兴趣点地名上图5046条,全市37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367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41个畜禽规模养殖场、83家农民合作社、17家庄稼医院及民宿、农家院、采摘园、乡村超市等逐步实现全部采集上图,全面夯实乡村治理的“数据底座”,不断提升城乡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活跃度。培育打造“禹州金银花”“禹州丹参”“禹州半夏”“襄城烤烟”“襄城红薯”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及“禹州粉条”“禹州焖子”“陈化店矿泉水”“望田菠菜”“石象豆腐”“王洛猪蹄”“河街腐竹”“榆林花生”等“乡字号”“土字号”地名公共品牌,推动地名标识品牌建设,助力农民致富。多位乡村超市、民宿店主反映,现在乡村地名点亮了,客人按照导航一下子就能找到,店里的营业额明显增长!

从“内”到“外”,擦亮文化印记。禹州市神垕镇、鄢陵县马栏镇、襄城县颍桥回族镇和禹州市浅井镇扒村、小韩村入选第一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今年拟申报3镇5村参与第二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评定。编纂出版《许昌市地名志》《长葛市地名志》《襄城县地名志》《禹州市地名志》《从地名中发现禹州》等地名志、地名录、地名故事10余部。建立许昌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127个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许昌市区重新启用或移植使用乡村“老地名”82个。发放“乡村著名行动”宣传页1200份,开展地名文化进社区(村)260场次,在国家、省、市媒体发布“乡村地名行动”宣传信息20篇,在许昌民政网“地名文化”专栏发布文章50余篇,弘扬地名文化,助力乡风文明。

从“点”到“面”,创新应用场景。依托8个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及39个乡村旅游特色村的山水人文优势,结合地域资源特点,打造乡、村地名文化广场、地名文化墙、特色地名标识牌等一批与景观相融合的地名文化展示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把地名的文化价值嵌入到三国文化、蜡梅文化、钧瓷文化、烟草文化、生态文化等一系列农文旅项目中,串起休闲采摘、田园民宿、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特色运动、红色文化、传统民居等10余条乡村地名旅游线路,将地名与乡村文化旅游、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带动乡村发展致富,让村里人自豪、城里人向往。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