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许昌市地名普查办收到网民来信,反映“潩(yì)”字较为生僻,不好读、不易认,电脑、手机打不出来,建议对市区“潩水路”及与潩字有关的所有地名进行更名。作为地名主管部门,是为了应用之便对其更名,还是坚持对地名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弘扬、传承?
“潩水”,是流经许昌市的一条主要河流。8000多年前,潩水孕育两岸的原始人类,在具茨山白龙池岩画中,人们发现了类似甲骨文“潩”字的石刻,“潩”从水、从田,说明具茨山的潩水是在山田边发源的。5000年前,潩水之滨留下黄帝的足迹,《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潩水》均有记载。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在潩水河边留下诗篇。宋代韩维的《雪后观潩水》,宋代苏辙的《泛潩水》,宋代李廌(zhì)《观文恪王公乐道院巽亭在城上下临潩水》、清甄汝舟《潩水潆洄》等等。可以说,潩水这个地名,是许昌历史信息的原始载体,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是地名文化的扬弃成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涵,是重要的地名历史资源和地名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潩水作为重要历史地名,列入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规范地名管理,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地名文化”,我市命名的与潩水有关的“潩水路”、“潩河路”、“潩水桥”、“清潩河游园”等地名,旨在传承保护和弘扬许昌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加强老地名保护工作的通知》规定,地名命名时要充分利用存量地名资源,注重发掘弘扬老地名,对体现人文历史风貌和地理特征的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能保留的要给予保留,不能保留的要尽量通过其他形式变通保留。对列入重要地名文化遗产名录的老地名,不得随意更改和注销。河北的“陉”“藁”,山西的“岢”“隰”,浙江的“鄞”“衢”,安徽的“歙”“黟”,湖南的“澧”“醴”,河南的“渑”“陟”、“羑”“垕”等等,诸如“潩”字的地名专用汉字数不胜数,中华民族深邃、博大的地名文化,正是植根于这些除地名领域之外难得一见的“专用汉字”。这些汉字,它们的生存空间只在于“地名”,甚至仅用于一镇、一村、一山、一水,随地名消逝而“死”,随地名复活而“生”。尚存的地名专用汉字,如璞玉浑金,个个饱经风霜、阅历非凡,她们记述着遥远、曲折的故事,凝结着当地历史文化,构成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独特景观。我们决不能以“生僻”之罪舍弃地名专用汉字来换取一时之便,造成诸多地名无义可言、无理可讲、无文化可传扬。 随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地名专用汉字将列入《规范汉字表》。这些汉字的幸存者们需要“守卫”——依法遏止来自各个方面、各种理由的人为侵害;需要“呵护”——真心视其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创造传承祖先优秀文化与克服应用障碍同步的和谐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