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颍川两名贤,是指荀淑和陈寔。
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今许昌市魏都区)人,荀卿第十一世孙。少有德行,博学多识,为州里所称颂。汉安帝时,征拜郎中,再迁当涂长。后返归乡里。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及桓帝继位,梁太后临朝,因策对讥讽权贵,为掌握朝政的大将军梁冀所忌,出补朗陵侯相。任侯相期间,他莅事明理,人称“神君”。不久,弃官归里,闲居养志,并将自己的产业所收赡养宗族、亲友。建和三年(149)卒,年67岁。有八子,名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并有才名,时人谓之“八龙”。今许昌市魏都区北郊的八龙冢,为荀淑之墓。冢上原有八棵挺拔劲秀的柏树,相传为八子所植,故又称“八柏冢”。
陈寔,字仲弓,颍川郡许县人。出身寒微,少为县吏。他勤奋好学,坐立诵读,县令邓邵十分赏识他的刻苦精神,推荐到洛阳太学深造。学成归里,准备迁为县令,但他坚辞不就,避于阳城山中(今登封县境)。时有同县杀人一案,吏以疑寔,考掠无实而放出。复为郡西门亭长,寻转功曹,再迁太丘长(今河南永城县西南)。任太丘长期间,“修德清静,百姓以安”,其清正廉洁之风,时人称颂。旋因“沛相赋敛违法”,陈寔不满,乃解印绶辞官归里。后遭党锢之祸,被株连入狱,长达20余年。遇赦出狱后,摒弃仕途,闲居乡里为民,他正直、公平,待人以诚,乡人发生纠纷往往请他调解,他处理得非常妥当,很受群众敬重。乡亲们言:“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意谓只要经陈寔裁决,不论什么处罚都可以,别让陈寔说自己的不是。有一年灾荒,一盗贼夜入其室,躲于梁上,伺机偷窃。陈寔发觉后,故作姿态对家人说:“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贼听后,颇觉愧疚,便从梁上跳下来请罪。陈寔说:“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返善。”当即送绢二匹,让他回去好好做人。事情传扬出去,许多人以此为戒,“自是一县无复盗窃”。成语“梁上君子”,就源于此。党锢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遣人请陈寔入朝,欲表以高官,他辞谢说:“寔久绝人事,饰巾待终而已。”遂闭门悬车,逸居养老,中平四年(187)84岁卒于家。大将军何进遣使吊祭,海内赴悼者3万余人。谥曰文范先生。著名文学家蔡邕撰有《陈太丘碑文并序》,称道他“兼资九德,总修百行”,就是说他有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九种美德和多方面的高尚品行。
陈寔与荀淑是好友,志同道合,交往甚密,常常在一起谈古论今。有一天,陈寔带着两个儿子及小孙陈群,驾车拜访荀淑。淑设宴款待,八子陪侍,两家人欢乐至极。就在此时,朝中太史夜观天象,说众德星相聚,于是奏称:“德星聚,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时京都洛阳距颍阴380里,正好500里内,兼之陈、荀以贤德闻名,于是人们把天上的“德星聚”归应在他们两家人身上。许昌人根据这个传说·在风景秀丽的小西湖建造了一座别致的亭子名德星亭,亦称聚星亭,内置陈,荀二贤画屏,成为许昌一大名胜。历代文人对此亭颇为欣赏,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宋代理学家朱熹观赏后,写有《聚星亭画屏赞》,称道陈寔“神岳仲英,文渊范懿,道广心平”。有位诗人深有感概地写道:“古贤高尚不争名,行止由来动杳冥。今日浪为千里客,看花惭上德星亭。”到了明代,德星亭因年久失修,遂破败,时黄璇有诗叹曰:“人物从来重颍川,德星旌行属何年?可怜名在亭摇落,感慨留题思惘然。”明嘉靖年间,判官刘隅在德星亭旧址创建“西湖书院”,德星亭遂不复存在。然而,许昌人犹铭记心头。清乾隆时,知许州的甄汝舟赋诗曰:“西湖堤畔旧湖亭,古迹犹传聚德星。此日荀陈非故里,野田一片麦青青。”民国年间,许昌有“聚星小学”。时至今日,以“德星”“聚星”命名的商店、书屋、茶楼、酒肆还不断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