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县区动态

许昌市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巡礼(禹州市篇):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绘就幸福生活新底色

时间:2025-09-18 17:44   来源:   作者:阅读次数

开篇语:时光印记,镌刻为民初心;五年奋进,书写暖心答卷。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省民政厅工作安排,围绕“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一“国之大者”,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困难群体,不断健全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大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着力优化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努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许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即日起,河南许昌民政微信公众号推出“许昌市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巡礼”系列报道,展示近五年全市民政系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工作成效,敬请关注!

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绘就幸福生活新底色

第三次全市民政会议以来,禹州市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持续提升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用心用情用力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推进禹州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救助精准,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为更好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近年来,以适度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强化动态监测、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持续健全和完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健全部门信息核对、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困难群众排查力度,持续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推动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审核确认权限委托下放至各乡镇(街道),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救助效率。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基层救助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连续5次提高低保、特困标准,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调整机制及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力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2025年以来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8万人,保障城乡特困人员7204人,临时救助789人次,5951人享受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护理补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3亿元。

聚焦体系完善,优化养老服务供给。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围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服务设施、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向“优”转变,着力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水平。建设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6个,实现了每个街道有1处综合养老服务设施,每个社区有1个养老服务场所,进一步丰富了居家社区养老的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29所敬老院“公建民营”模式实现了专业养老服务运营商连锁运营,切实提高了乡镇敬老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10所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至农村幸福院和居家老年人。推进县级敬老院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的养老服务。完成2444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通过对老年人家庭生活环境和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进一步巩固了家庭养老基础地位。建成94个老年助餐场所,让每个乡镇(街道)都有一个能够提供配餐服务的老年食堂(中央厨房),切实解决老年人就餐实际困难。

聚焦稳步提升,强化特殊群体关爱保护。围绕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切实履行职责,强化探访关爱和服务保障,擦亮民生“幸福底色”。全面落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2025年以来共向103名孤儿和358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累计发放补贴资金429万元。积极开展困境儿童摸底排查,强化动态管理,及时为生活困难儿童、残疾儿童、监护缺失儿童等困境儿童提供分类保障和关爱服务。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助力符合条件的孤儿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持续健全市、乡、村三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网络,成立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各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站实现全覆盖,全市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26名、村(居)儿童主任678名,基层儿童工作力量建设进一步增强。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2025年以来共向2万名残疾人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614万元,残疾人福利政策有效落实。

聚焦规范有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以加强区划地名、社会组织和慈善事业服务管理为抓手,持续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完成小吕乡撤乡建镇及褚河镇撤镇建办工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神垕镇、浅井镇扒村、浅井镇小韩村认定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进一步保护、挖掘和传承禹州地名文化遗产。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完成375条乡村道路命名,进一步规范乡村地名管理,提升乡村道路的辨识度和文化内涵。推动部分乡镇将特色优秀地名文化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点亮乡村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振兴。严格社会组织登记审查,常态化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清理整治,形成社会组织登记“有进有出”工作局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深入推进清廉社会组织创建工作,助力形成规范有序、风清气正的社会组织发展氛围。认真贯彻落实慈善法,积极开展“中华慈善日”慈善宣传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慈善事业,营造良好慈善氛围。积极募集善款,开展困群众救助活动,助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聚焦需求导向,深化社会服务成效。以婚姻、殡葬和流浪乞讨救助等基本社会服务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提高为民服务质量。落实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加强婚姻登记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婚姻家庭辅导内容,推动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持续优化。利用“5·20”、“七夕”等特殊节日,举办集体颁证仪式等活动,宣传婚俗改革政策,倡导婚事新办,引领文明新风尚。坚持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加大文明新风宣传力度,倡导文明节俭、厚养礼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新风尚。在全市各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修订完善相关章程及红白事宜操办标准,鼓励村民协商将婚丧嫁娶倡导性标准写进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积极移参与移风易俗工作,巩固和扩大移风易俗工作成果。不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做好特殊时间节点和极端天气下流浪乞讨人员等临时陷入生活无着困境人群的救助工作,持续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切实帮助各类临时遇困人员排忧解难。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下一步,禹州市民政系统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对照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部署,聚焦省委“两高四着力”、许昌市委“两融五城四跃升”奋斗目标,严格落实好上级民政部门和禹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以赴织好网、兜好底、办好事,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禹州新篇章贡献民政力量!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