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咨询

来自信先生的来信咨询回复

时间:2020-02-28 08:39   来源:   作者:阅读次数

留言时间:2020年2月25日

答复单位:许昌市民政局

一、来信咨询

信先生向市民政局来信,建议灞陵河重新改回清泥河。

二、来信回复

清泥河更名为灞陵河的背景情况

据许昌市志(1988-2000)载,清泥河,又名石梁河。发源于禹州市无梁镇西北好汉坡,经长葛市石固镇东南入建安区,两次穿过京广铁路后,绕许昌市区经灞陵桥东南又过铁路,在临颍县东北与许昌南来的潩水河(高底河)相汇合。东南行在西华、鄢陵交界处的合河口注入颍河。1957年经治理,将两支流在京广铁路东、建安区苏桥镇呼沱村东合流。按照“河源为远”原则,潩水河为主干,清泥河为支流。

据许昌市地名志(修订稿)记载,1957年,石梁河经过重新开挖后,在呼沱村东北汇入清潩河。河道经挖浚后更名为清泥河。因河源切断,成为蓄水河道。由高桥营乡大罗庄引颍汝干渠水补充水源,经市区南流至许昌县蒋李集乡岗申汇入小泥河。河床宽10米,深5米,常年有水。在市区王月桥引水灌注运粮河。成为市区补充地下水源的重要河道。1987年、1989年在市区八一路、延安路上分别建石梁桥、延安桥。在许继大道南侧有历史遗迹一处,汉关帝挑袍处,又名八里桥,雅名灞陵桥,系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泥河更名为灞陵河的原因:一是市民政局接到市政府督查室通知,有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会提出建议提案,反映清泥河与流经许昌市区的主要河流“清潩河”读音近似,容易造成混淆。二是该河流经许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灞陵桥,灞陵桥位于许昌市正在致力打造的三国文化产业园内,是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清泥河更名为灞陵河,有利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有利于彰显许昌“三国文化之乡”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三国文化名片,提升许昌文化软实力。三是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及公示征求群众意见,一致反映清泥河“清泥”二字文化内涵不够,更名为灞陵河,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顺应民心民意。因此,依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按照地名命名更名申报、论证、公示、审批、公布的程序,2016年2月25日,许昌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部分地名命名更名的通知》(许政〔2016〕15号),将位于魏都区西部的清泥河更名为灞陵河。

关于地名更名的法规规定

《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尊重地名的历史和现状,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历史地名实行重点保护。第九条规定: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一)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以及其他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二)以人名、国家领导人名字、外国人名和外国地名作地名的;同一县(市、区)内的乡、镇名称,同一乡镇内的自然村名称,同一城市和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道路(街、巷)、公园、公共广场名称,重名或同音的;专业设施名称与所在地名称不一致的;使用生僻字、繁体字、异体字等不规范文字的;专名、通名不完整,单独使用通名或通名叠加使用的。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四)不明显属于上述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得更改。地名更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清泥河更名为灞陵河,市政府依法按程序公布已近4年,群众已普遍接受,我们的意见是保持地名的稳定性,不宜反复更改,避免造成新的混乱。

特此回复。如果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可通过电话2965095进一步咨询。

办结时间:2020年2月27日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