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许昌市召开“非凡十年 出彩许昌”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幸福民生”专题新闻发布会。许昌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淑芹就许昌市十年来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工作情况做出简要介绍。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用心用情用力,努力做好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拓展宽度,十年救助政策惠及更多困难群众
十八大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一是低保政策保障范围进一步拓宽。落实国家有关低保扩围增效要求,不断完善低保制度,先后实施了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核算家庭收入时按规定适当扣减刚性支出和低保渐退期等政策,保障范围不断拓宽。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城市低保对象21836人,农村低保对象62877人。十年间年均享受低保的人员达到9.9万人。二是特困人员认定条件进一步拓宽。统筹原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人员为特困人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拓宽认定条件。保障对象增加了“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二级肢体残疾人和一级视力残疾人”;明确优抚金不记入收入范围;特困人员中的未成年人可享有救助待遇至18周岁,年满18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或者在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就读的,可继续享有救助待遇。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城市特困人员1338人,农村特困人员20505人,十年间年均有2.1万人享受特困救助供养政策。三是临时救助对象和救助方式进一步拓宽。对遭遇突发性事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众实施临时救助。急难型临时救助实行了“小金额先行救助”、事后补充说明情况的简易程序。全面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切实落实“分级审批”“先行救助”等规定。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的农民工,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经本人申请,由务工地或经常居住地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据统计,十年间累计临时救助困难群众6.01万人次。
二、加大力度,十年救助水平实现稳步提升
十八大以来,在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下,坚持以稳定保障为基础,以动态调整为方向,我市救助水平和救助质量实现稳步提升。
一是救助标准实现跨越式增长。建立了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科学合理调整。十年来,我市每年至少提标一次,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63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1400元提高到5400元,分别增长了1.4倍、2.9倍;月人均补助也分别从每人每月180元、87元提高到315元、21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或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不低于819元、585元,照料护理标准分为全自理、半自理和全护理三档,分别不低于当地上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1/10、1/6、1/3。二是各级财政保障更加有力。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保障的投入,全市累计发放低保金23.4亿元、特困供养补助资金8.7亿元、临时救助资金5000万元。2017年至2019年,我市投入资金2.5亿元对79所农村敬老院全部实施了提升改造。为确保市区低保对象安全过冬、温暖过节,市政府从2012年起,每年冬季按照每户160元的标准为市区城市低保家庭发放冬季取暖补贴,累计发放1000余万元。三是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为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市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密切关注物价变动情况,先后15次启动联动机制,累计为156万人次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4400余万元。今年,为缓解疫情对困难群众的影响,我市为10.6万名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按照每人210元的标准增发了一次性生活补贴,累计发放2235.9万元。四是积极发挥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作用。坚持兜准底、兜牢底、兜好底,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兜底一批”的任务,3961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享受民政救助政策实现兜底脱贫。持续巩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加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11.5万余名低收入人口实施了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
三、彰显温度,十年救助服务处处体现真情
为更好地服务困难群众,各级民政部门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坚持便民、利民、惠民,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能,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是畅通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渠道。建立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畅通救助渠道,拓展窗口服务功能,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衔接、部门联动、立体覆盖”的社会救助格局,真正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二是进一步优化救助程序。及时出台改革完善救助程序的相关政策,推动各县(市、区)按程序将低保、特困、小额临时救助的审核确认权下放至乡镇(街道),提高办理效率。在低保申请工作中,突破了户籍地的限制,非本市户籍、本市户籍人户分离且持有居住证人员可以在居住地申办低保,帮助困难群众就近、及时申请救助。三是信息化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市级和6个县(市、区)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系统均已建立并实现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录入9077名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困难户等低保边缘家庭人员信息,定期进行分析、研判,对未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的低收入人口实施重点监测,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予相应救助。
十年惠民路,十年民政情。过去十年,全市民政部门以有宽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工作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增强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今后,许昌市民政局还将一如既往,恪守为民之责,科学综合施策,在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等方面出实策、办实事,兜稳兜牢民生底线,为许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