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昌市着眼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发展,立足许昌实际,依托许昌市社会福利院,按照“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更加有力、服务更加专业的”总要求,着力推动全市特殊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特殊儿童成长创造更好教育条件。截至目前,全市有109名特殊儿童学生纳入学籍管理,286名特殊儿童顺利回归家庭,10名特殊儿童被大中专院校录取,1名毕业于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的孤儿实现了就业梦。
养教同步,探索特殊教育多路径
“七夕!比心,宝贝真棒!”在许昌市社会福利院第一拥抱室,祝福声、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一个聪明伶俐、帅气可爱的小男孩正与小伙伴们开心地唱生日歌,吹生日蜡烛,许生日愿望……摇曳的烛光下,孩子们童真的笑脸,格外幸福,格外温馨。
2019年8月7日,许昌市社会福利院收入一个1.7公斤的小婴儿,由于是七夕节当天入院,取名“许七夕”。早产等原因造成的先天不足,让小七夕的喂养异常艰辛。刚开始喂奶,奶嘴喂不进,急得哇哇直哭,护理员妈妈用细小的针管往嘴里打奶,每次喂养要持续一个多小时。护理员妈妈24小时悉心呵护,详细做好每日奶量记录、大小便记录、体温记录以及用药交接等记录,每半个月测量一次身高体重,用心记录小七夕的生活点滴和成长惊喜。
“适当的腹部按摩和抚触,有利于改善消化系统,小七夕吃得越来越多,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好,体重长到6斤。”护理员妈妈欣慰地说。护理员妈妈同时作为生活引导老师,对小七夕进行穿衣、系扣、叠被、整理书包、挂毛巾等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简单劳动技能等引导,让小七夕从小形成独立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岁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关键期。为了将发育迟缓的儿童全部纳入特殊教育引导范畴,实现适龄儿童学籍管理、均等义务教育“全覆盖”。2020年12月,许昌市社会福利院在河南省儿童福利机构中首开先河成立培智学校,实施九年一贯制公办教育,设置初中部和小学部,将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职能纳入许昌市特殊教育发展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设融合班9个,在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同时,通过每周召开“联席会议”,加强养护、医疗、学校等各部门交流,以“最有益于儿童发展”为原则,不断评估探索儿童全面发展新路子。
经过培智学校“一站式”量身评估,小七夕顺利进入早教班接受启蒙教育。培智学校小班课堂教学将个性化分组教学和针对性康复训练有效结合,与小七夕一同接受系统性启蒙教育的其他小伙伴们,有的是脑瘫儿童,有的是肢残儿童,有的患有唐氏综合症,特教老师“一对一”带领孩子们在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课堂上开展游戏互动、认知训练以及身体大运动等课堂活动,活动室的墙壁和窗户贴有色彩明丽的卡通图片,地面和墙壁安装易于清洁打扫、安全性能好的软质地板和包边,最大限度锻炼了孩子们各项身体机能。
对于程度相对较好的儿童,适当拓展户外娱乐实践活动,组织孩子们游公园、逛超市、看电影、体验红色纪念馆等活动,增加生活阅历,拓宽认知面,最大限度提升福利院儿童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促进与社会的融合。
“像小七夕一样纳入培智学校学籍管理的学生还有100余名,孩子们有的是唐氏综合症,有的是肢体重残,虽然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是我们从未放弃过努力,让每一名孩子在自己独特的领域闪闪发光,不断超越自己,成就自己,是特殊教育的初衷,更是福利院全体教职工和护理员妈妈们的心愿”,许昌市社会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侯丹说。
康教融合,涵养特殊教育新动能
“我来到这个世上,为了看太阳和连绵的群山;我来到这个世上,为了看大海和鲜花盛开的峡谷……我的梦想是带着我的妈妈们、弟弟妹妹们一起走遍、看遍我所读过书里的所有景色,用我手中的画笔,记录下每一个幸福的瞬间……”志刚(化名)满怀深情地诉说着对福利院大家庭的喜爱。
谁能想到20年前,这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是用膝盖“跪着”来到他的家—许昌市社会福利院。翻开档案记录,当时的诊断报告上写着“双下肢畸形,双腿关节屈曲拉伸,右脚马蹄畸形,双手高度痉挛……”
福利院收养的孤弃儿童中,脑瘫、肢体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残疾儿童占98%。上天残忍地为他们关上了一扇门,却打开了另一扇窗。在河南省民政厅的帮助协调下,为符合就医条件的孤弃儿童开辟“绿色通道”,在民政部针对孤残儿童设立的“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定点医院里,包括志刚在内的286名儿童得到了有效的康复治疗。
针对不同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智力发育水平、接受能力,许昌市社会福利院将生活技能、体能训练、手工艺术、职业培训、文化课程等融入特殊儿童康教课程体系,注重儿童缺陷补偿和能力开发,先后开设作业治疗、言语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康教课程,增设智力障碍康训项目。
对于不具备正常就学条件的孤残儿童,将特殊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合理设置适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分阶段开设烘焙课、洗车课、插花课、整理收纳课等实用课堂,以厨房、洗车间等生活场景为教育空间,以烹饪、精细化清洗等实操技能为教学载体,以劳育人,以劳树德,增强孩子们日常生活劳动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对于具备正常上学能力的孩子,积极协调教育部门帮助他们到公办学校就近入学,接受良好教育。7名孩子在公办学校学习,2名孩子考入重点高中,志刚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双手高度痉挛,连拿筷子吃饭都很困难的志刚,硬是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坚持,在一次次有限的课后时间,一遍遍的练习、失败、再练习写字……大拇指和食指的血泡也变成了厚厚的茧子。除了用功钻研文化课,志刚还坚持绘画练习,沉浸在描摹色彩的美好体验中,是志刚对自己最开心的奖励。但是,高强度的学习对肌肉萎缩的双腿造成了影响,两次住院期间,志刚最关心的问题却是什么时候可以回到教室,什么时候可以重新拿起画笔。
在河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的协助下,为志刚配置了膝关节助力器,在保证可以锻炼腿部肌肉的情况下,对腿部进行有效的保护,防止受到二次伤害。
“志刚今年参加高考,我们链接资源为孩子教授绘画、补习功课,并为他单独制定了授课课程计划表,让孩子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稳步前行。希望志刚能用自己的双手,绘出心中的梦想,感受多彩的世界,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许昌市社会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侯丹说。
与志刚一样幸运的还有福利院里一群天真活泼的残运健儿,孩子们由培智学校跟进培养并积极向体育、残联等部门推荐,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综合化的训练,以体能锻炼促进身体机能康复,为孩子们顺利融入社会大家庭打下坚实基础。在河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女子铅球比赛中,党静(化名)为许昌市残疾人代表队摘得首金;在河南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田径项目比赛中,党龙(化名)为许昌市残疾人代表队摘得银牌;在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重比赛中,党龙以成功举起122公斤的优异成绩跻身全国前八强,他也是全国福利院中唯一一个参赛并拿到奖牌的孩子。
除了充分激发孩子们自身的潜能之外,福利院还积极整合院内资源,链接本地爱心企业,引入手工创业特色项目,妥善安置成年孤儿就业。对于拥有一技之长、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孩子,协调住建部门为成年后的孤残儿童安排廉租房,为孤残儿童成年后创造支持性环境,使具备自主生活能力的孩子走向社会,回馈社会。截至2023年底,有286名儿童顺利回归家庭,10名孩子被大中专院校录取,12名孩子妥善安置就业,7名孩子纳入廉租房保障,1名毕业于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的孤儿,与许昌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实现了自己的就业梦。
延伸服务,拓宽特殊教育新领域
“这个漂亮的轮椅好像一双七彩的翅膀,谢谢叔叔阿姨。以后我能和爸爸妈妈一起经常出门看看啦!”2023年春节前夕,魏都区残疾儿童小欣(化名)在家中收到崭新的辅助器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23年1月以来,许昌市社会福利院率先纳入许昌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通过链接多方资源,依托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特色品牌项目,延伸“送教(送康)上门”服务,为面向社会招收有需求的适龄儿童接受均等义务教育打下良好基础。截至目前,25名非机构内困境儿童直接受益。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送教(送康)上门”的路,老师们走过了一遍又一遍。也收获了感动的一个又一个瞬间。送教中,看到了特殊儿童家庭的不易与艰辛,也感受到送教过程中的欣慰与感动。
“我很最想念李老师,每周五放学李老师都准时在家里等我,给我带好吃的,陪我玩,教我写字,我觉得李老师像妈妈一样……我现在成为二年级的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奶奶放心,让李老师放心……”一名单亲家庭困境儿童将送教上门的老师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题目里。
在许昌市社会福利院“送教(送康)上门”服务中,不仅选派有特教老师、康复师,还有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师资力量。回想刚开始接案时孩子的孤僻性格,到结案后家庭氛围的融合纾解,孩子渐渐变得开朗懂事,家庭成员的期待也变得合理客观。在“送教(送康)上门”老师们的悉心陪伴和用心引导下,特教老师、康复师、社工师将关爱和陪伴送到困境儿童最需要的地方,送到每一个家庭的心坎上。
延伸服务领域,是提质升级的必然,也是转型发展的需要。许昌市社会福利院利用特殊教育、康复、社工等专业优势,将业务拓展到非机构内事实无人扶养儿童、社区贫困家庭留守儿童等其他困境儿童,保障更多有需求的特殊儿童同等享受规范、多元、优质的康教资源,帮助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缓解生活和心理压力,让兜底救助保障更加精准、层次更加多元、服务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