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东升,必有西沉;人有降生,终有回归。她用自己无悔的青春奉献告慰生命的匆忙,帮助逝者在人生的舞台上安然谢幕,今年39岁的她,已默默奉献整整19年,她就是许昌市殡仪服务中心副主任陈美霖。
冲破世俗偏见,投身殡葬事业。2006年大学毕业,当父亲知道她选择玉皇岭墓园时,奋怒地告诫:“一个姑娘家,啥不好干?怎么嫁人?如果不改行,以后就别再见我”。 倔强的她没有因为父亲的态度而屈服,怀揣着对事业的热爱,她默默的选择了坚持。几个月过去了,再也没有接过父亲的电话,她试着拨过去也不接。那段时间,她的眼睛总是红肿着,梦中总是出现与父亲争论的场面,她焦急地期待着父亲的认可和支持。“既然选择必须坚持”,她顶着世俗偏见的巨大压力,勇敢地接受了这份平凡而特殊的职业,一干就是19年……
当她第一次走进遗体储存间,整排遗体直挺挺地躺着,脑海仿佛看到了遮布下面一个个苍白的面容,瞬间让她窒息,全身发抖。第一次外出接运高腐遗体,吓得哆嗦、恶心、呕吐,轮番纠缠了好几天。同事劝慰着,那一刻让她知道了,殡仪人每天过的确实很不易!她是这么说的:“每个生命都值得敬畏和尊重。如果能让每个生命最后的旅途走得更平安,能让他们的灵魂感受到尊严,我觉得是神圣和崇高。”“从事殡葬行业这么多年,我见到过太多的生离死别和被分割、被撕裂的伤痛,我只希望通过自己的服务和努力,能减轻伤痛,让逝者安息,给生者以慰藉。”
殡葬工作一线无悔奉献青春。年轻,是资本更是考验。记得担任科长的第一年,禹州发生一起特大矿难。接到命令后,她立马赶赴现场把遇难者遗体接回单位,具具血肉模糊,胆小的亲属也不敢接近。她并没有因此退缩,一针一线缝合、化妆,通宵达旦,直至家属们满意认可。
“殡葬工作无小事”,她严格遵循亲情服务的理念,认真履行“零差错”“零事故”的服务承诺。19年来,她以零差错的成绩给优质的服务丧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牢记使命,促团队心存大爱精益求精。2016年7月,驻许部队派驻南苏丹维和部队战士李磊、杨树朋不幸牺牲,由于烈士遗体长期置于冰块中,回许昌时已是浑身肿胀,不忍直视。她带领几名整容师一起上阵,一遍遍地做面部按摩,硬是让烈士的遗容恢复了正常。
听召唤,舍小家,顾大局:战“疫”来临勇担当。2020年春节前夕,几年没回家过春节的陈美霖与家人商量今年在娘家过年,计划年三十回武汉与亲人团聚。1月20日,许昌市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她早已忘记回家过年的事情,主动请缨参加疫情防控工作,面对家人的责怪,她说“关键时刻,我必须站得出来。”在郑州铁路局工作的爱人被她这种精神所感动,当即将7岁的女儿送往弟弟家后折返岗位参加抗疫防疫战斗,夫妻二人携手“逆行”,并肩作战。
按照疫情防控制指挥部要求,为了更好地管控和切断传播途径,玉皇岭墓园殡仪服务中心实行封闭管理。疫情的暴发正值春节期间,作为传统,广大群众特别是外地返乡的群众,都会到殡仪服务中心悼念亲人,烧香祈愿。如果在今年这个非常时期下继续这一传统,就会造成“扎堆”“聚集”的现象,增大疫情防控风险。为防化风险,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开启24小时值班制度,对前来吊唁的家属耐心解释、劝返。面对疫情,为了提高同志们的战斗力,她更是亲自开车接运遗体,她说“我是共产党员,越是非常时期,越要体现先锋模范作用,越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我又是女同志,比男同志更细心,尽量减少大家出门的频次,最大限度减少大家的风险。”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方显珍贵。陈美霖同志坚守在殡葬服务一线19年,用专业与敬业诠释着对生命的敬重,始终坚守初心,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默默奉献,以暖心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赞誉。2024年1月,被邀请担任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公墓管理员赛项裁判员。2024年10月25日至26日,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许昌市殡仪服务中心副主任、公墓管理员陈美霖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从21岁到39岁,陈美霖在殡葬行业度过了她人生中最宝贵的19年。19年时间里,她为近万名逝者温情送行;19年时间里,她牺牲了太多休息时间,承受了至亲的不解、旁人的非议、不理解客户的无理辱骂……但当被问起工作感受时,她说:“做好丧属服务,让他们在悲痛中得到慰藉,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鼓励,从事生命事业,本就是自我修行,修行不分行业和岗位,心有莲花,芬芳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