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改变,老年助餐问题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老年助餐服务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24年,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被确定为省、市重点民生实事。许昌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生实事当做头等大事,围绕全年要建成440个老年助餐场所,实现老年助餐服务覆盖全市40%的城镇社区和10%的行政村,每个街道(乡镇)都有一个能够提供配餐服务的老年食堂(中央厨房)的目标任务,强化组织领导,科学统筹谋划,出台务实举措,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落细落实。截至目前,全市463个老年助餐场所(老年食堂106个、老年餐桌199个、老年助餐点158个)已陆续建成,老年助餐服务覆盖130万人,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45.6万人次,受到广大老年人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同。
高位推动,从“小食堂”切入助老“大民生”。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坚持将这件老年人的“家常事”当做“大民生”,加强指导,大力推进。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听取相关部门工作汇报,深入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实地调研,对如何结合许昌实际把这项民生实事办好办实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主管副市长李朝锋亲力亲为,精心指导工作方案的制定,带领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市政府重点工作周交办会议今年连续5次研究部署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并于8月13日在长葛市召开观摩推进会,各县(市、区)落实“党委书记抓养老”工作机制,围绕今年的工作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分解任务,加强督促指导,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工作开展。二是深入调研论证。在李朝锋副市长亲自参与和具体指导下,市民政局认真研究上级有关政策,深入社会餐饮企业、养老机构和村(社区)开展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2万份,组织召开市、县、乡、村四级相关负责同志以及部分社会组织、餐饮企业、养老机构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赴安徽等地考察学习,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县(市、区)意见建议,为顺利开展助餐工作夯实基础。在推进过程中,市领导先后7次深入老年助餐服务场所调研指导,优化要素保障。三是引导多元参与。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引导公益慈善组织、爱心餐饮企业等积极参与老年助餐机构运营,提供老年助餐和送餐服务。在全市大力开展融入推广宣传,通过张贴海报、设置展台发放免费就餐券、推出形式多样的惠老助餐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爱老助老社会环境,提高老年助餐服务知晓率,引导发动更多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老年助餐行动,扩大助餐服务覆盖面。
统筹谋划,从“小餐桌”规划助老“大格局”。一是机制规划体系化。将老年助餐工作纳入民生实事,明确部门职责,层层压实责任。定期召开养老服务联席会议、现场观摩推进会议,综合研判老年助餐工作,统筹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强化制度设计,超前谋划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编制《许昌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24—2035)》。结合许昌实际,制定出台《许昌市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明确2024年至2028年发展目标,分阶段有步骤进行周密部署,制定具体措施,强化工作保障。及时印发《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建设指引(试行)》、《质量监管工作指引》和《管理工作指引(试行)》3个配套文件,明确标准,规范场所建设和管理,提升服务品质,加强质量监管,保障老年助餐服务安全。二是扶持政策多元化。充分征求发改委、人社局、财政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等12个部门意见,确定老年助餐服务建设、运营及就餐补贴,场地租金优惠,税费减免优惠,水电气暖价格支持、人员政策性补贴等7项扶持政策措施。确定新建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分别按照10万元、5万元、3万元的标准,改、扩建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分别按照5万元、2万元、0.5万元的标准,分5年给予建设补贴,市财政每年统筹资金50万元对中心城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给予运营补贴,积极协调慈善资金用于老年人助餐服务,将募集的部分善款用于助餐补贴,降低老年食堂经营成本,吸引更多社会力量进驻老年助餐服务工作中,增强老年助餐运营能力。坚持“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构建“政府+社会”的持续保障机制,形成政府可承担、老年人能接受、助餐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格局。三是场所建设标准化。规范建设标准,对选址环境、布局面积、适老设计等制定具体量化标准,实行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标识牌、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安全管理制度、食谱及惠老价格、服务内容及投诉电话“七公示”制度。对服务人员进行营养、健康管理等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确保持证上岗。建立养老机构和老年助餐服务运营主体双备案制度,完善助餐服务点运营监督管理机制,不断规范老年助餐运营行为,让老年人在家门口都能吃上物美价廉、营养均衡的放心餐。
强化落实,从“小微处”体现助老“大关怀”。一是细化建设任务。各县(市、区)结合实际,秉承“老人需求在哪服务就跟到哪”原则,坚持需求引领、供需适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结合老年人分布密度、就餐需求、周边餐饮配套设施等综合信息,通过测算区域老年人比例,合理布局老年助餐服务点位,进一步细化了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3类助餐场所建设目标。二是优化点位布局。充分考虑辖区内老年人口规模、用餐需求、服务半径和现有餐饮资源分布状况等因素,规划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用地空间,制定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坚持“利旧为主、新建为辅”,通过“功能叠加一批、优势拓展一批、整合利用一批、邻里互助一批、配送覆盖一批”,助餐场所选址深度嵌入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半径,形成强大的人群粘性,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助餐服务。三是规范运营监管。各级民政部门按照老年助餐场所的功能定位、基本要求、选址环境、布局面积、适老设计、标识设置等相关规定,指导督促运营主体加强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主动与发改、财政等部门对接和配合,对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妥善解决。压实老年助餐场所规范服务的主体责任,在工作人员的数量、健康检查、仪容仪表、培训考核、服务意识以及食品原料、食材采购溯源方面,确保合规、安全、优质。
因地制宜,从“小切口”拓展助老“大服务”。坚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以能落地、有效果为原则,主要探索形成七种助餐供给模式。一是“养老机构+老年食堂”模式。依托养老机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农村敬老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等现有养老服务设施,通过拓展功能,向社会老人提供助餐服务,让老人同时同地安享休闲活动与优惠餐食。目前全市依托养老机构、乡镇敬老院、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开展老年助餐服务119家。二是“社会餐饮+老年食堂(餐桌)”模式。就近引入诚信经营、管理规范的餐饮企业、物业等市场主体,依托其场地、人力、供应链等优势,拓展老年助餐业务,政府给予租金减免、运营补贴等支持,实现政企联运,推动助餐可持续,形成特色餐饮+老年食堂(餐桌)、酒店厨房+老年餐桌、流量商超+老年餐桌等多种形式。目前全市依托社会餐饮企业开展老年助餐服务的123家。三是“社区食堂+老年餐桌”模式。挖掘现有资源新活力,融合自有产权社区配套用房等闲置资产,改造为助餐场地。部分有条件的社区(村)将集体经济划拨出一部分作为老年助餐基金,面向村内低收入人群招募工作人员,利用村民志愿者队伍补充服务力量,村委统筹管理,为村内老年人提供普惠性助餐服务。禹州市、建安区分别在郭连镇水泉高村、古城镇崔庄和陈曹乡前孙汪村、河街乡白兔寺村开展试点;襄城县茨沟街道青云社区和城关街道北大街社区协调社区物业用房打造社区食堂,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实惠的助餐服务。目前全市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开展老年助餐服务的108家。四是“社会救助+老年助餐”模式。积极探索将政府购买分散特困供养对象居家照料服务项目与老年助餐服务相贯通,将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相结合,长葛市在石固镇、和尚桥镇开展试点,由区域养老中心老年食堂开展送餐服务,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每人每月200元护理费,拿出一部分(约100元)用于助餐补贴,通过为分散特困供养对象提供上门“五助一探访”服务,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同时为其他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五是“老年食堂+助餐点”模式。依托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设立老年食堂,通过“以大带小”延伸服务,扩大社区配餐站点,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开展居家养老、配餐助餐服务。魏都区五一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安区新元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老年食堂积极开展助餐送餐服务,分别辐射周边10多个社区助餐点,让老年人在家门口都能吃上物美价廉、营养均衡的放心餐。六是“老年餐桌+老年课桌”模式。将老年助餐与社区日间照料、健康养生、文化娱乐等生活场景充分融合,做好各类设施的功能叠加与综合利用,让老年人享受到“一站式”便捷服务。鄢陵县依托鄢国花语中医医疗养老项目建设了鄢国花语老年助餐膳食营养餐厅中心,示范区依托善益堂健康养生有限公司建设中医养老保健药膳餐厅,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美味、营养均衡的膳食服务;有些老年食堂吃饭的时候是餐桌,非就餐时间又变成课桌、茶桌、棋牌桌,利用助餐点嵌入多种养老功能,开展健康科普、防诈骗知识讲座。七是“老年助餐+基层治理”模式。襄城县汾陈镇岗杨村对全体村民实行积分制考核,对积极参与村内集体学习、环境整治、信访维稳等公益集体活动,孝敬父母、带头致富的进行加分,对无故不参加村内集体学习和公益活动、参与封建迷信、有赌博及打架斗殴及破坏乡风文明等行为的进行扣分,专人记录、结果公示,积分每月评比一次,所得积分兑换饭票在村老年食堂进行就餐,使老年助餐在宣传政策法规、化解矛盾纠纷、倡树乡风文明等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一步,许昌市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序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扩面提质增效。一是落实扶持政策。坚持公益属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突出“助”的功能,会同相关部门完善和落实建设及运营补贴、场地租金优惠、税费减免优惠、水电气热价格支持等政策,重点服务高龄、空巢、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就餐刚需,帮助经营主体降本增效,实现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从老年人需求出发,尊重老年人意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定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稳步拓展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积极探索老年助餐服务与社会救助、慈善社工、志愿服务相贯通,优先为低保家庭及困难群体提供助餐服务工作岗位。三是推广经验模式。指导各县(市、区)用好中央和省、市引导性资金,着力打造一批优质助餐点和服务品牌,培育一批专业化、连锁化、规模化助餐机构。积极与“美团”“饿了么”等互联网平台对接,争取平台低偿或无偿参与老年助餐配送到家服务事宜,探索“社区食堂+骑手”专送服务队,让每一次送餐都成为一场探望,融入数字化效率与为老服务的温情,创造更多可感可及可持续的助餐模式,把老年助餐这件民生实事办实办好。四是强化示范引领。推进村级标准化、示范性老年助餐服务站点建设,优先依托原有幸福大院等符合条件的现有服务场所,进行维修改造和无障碍设施改造,配备助餐、日间照料等服务设施设备,加强农村老年助餐服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