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许昌市:聚集困难群众关切 深化社会救助改革

时间:2025-02-21 16:14   来源:   作者:阅读次数

2024年以来,许昌市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集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增强困难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不断完善健全救助政策体系,在政策普惠性上下功夫。许昌市出台《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全面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许政办〔2024〕3号),明确低收入人口范围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其他困难人员,并对低收入人口范围、认定标准程序、动态监测机制等内容进行规定。按照低收入人口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分层分类提供常态化救助帮扶,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全市共排查认定低收入人口14.4万人,其中含低保边缘家庭成员27862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10193人,稳定保持在全市低保人数的30%、10%以上。

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许昌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提高2024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财政补助水平及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的通知》(许民〔2024〕22号),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财政补助水平及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进行调整。从2024年7月1日起,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30元,由每人每月不低于470元提高到不低于500元,月人均财政补助水平提高到不低于250元;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提高39元,由每人每月不低于611元提高到不低于650元,确保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困难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进一步增强。

不断加强救助对象管理,在精准救助上下功夫。强化精准识别与审核。聚集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低收入人口,联合公安、教育、医保、住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开展相关部门间数据交换,实现对在保对象“定期复核”、新申请救助对象“每进必核”,把准救助入口。全年共比对信息27.3万人次,确保救助资源精准投放到真正需要的人群中。强化动态监测预警。通过“大数据”+“铁脚板”,连接线上大数据监测和线下走访发现,对14.4万名低收入人口进行常态化动态监测预警,全年对1680条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信息进行了逐户排查摸底,结合实际情况,对困难群众实行提高救助标准、实施临时救助、转介其他部门专项救助等,切实实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救助、早帮扶。开展救助领域综合治理。许昌市围绕社会救助领域“人情保”“关系保”,扎实开展综合治理,认真做好社会救助相关工作人员近亲属享受社会救助备案工作,严格落实“零报告”,进一步完善备案档案资料,有效防止“关系保”“人情保”现象。目前,全市相关工作人员已备案11461人,确保社会救助公平、公正。

不断创新救助服务方式,在救助质量上下功夫。丰富救助模式。为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许昌市积极探索“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模式,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资和资金救助外,还为困难群众提供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服务支持。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名义印发《关于在社会救助领域开展“五送”专项活动的通知》,在全市社会救助领域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健康、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活动。全市共为13223名特困人员提供免费体检。在市、县两级分别组织开展“‘助’你启航,‘就’有希望”主题的专项招聘会,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招聘用工服务,鼓励低收入人口中有就业能力、就业条件的群体积极参加招聘活动,推动社会救助事业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全市招聘活动邀请了200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就业岗位4295个。多元力量参与救助。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形成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服务合力。许昌市民政局争取福彩公益金18万元,在中心城区建设18个“莲城救助家园”村级社会救助驿站,对“莲城救助家园”建设进行规范,明确重点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工作流程、社会救助协理员工作职责等提出具体要求,打造困难群众身边的救助港湾。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作用,解决好困难群众多样化、差异性救助需求,目前全市已筹集资金521.61万元,支出291.83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079人。科技赋能救助手段。建设社会救助自我评估小程序,群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录入家庭成员、劳动能力、收入支出、财产等信息,后台自动分析,便捷高效自查出是否符合社会救助条件。同时,出具一份详细的评估报告,详细阐述评估的过程步骤,以及所依据的政策条款,最后列出申请人需要提供的佐证材料清单。工作人员在办理社会救助受理、审核等环节时,也可通过模型实现计算机辅助分析介入,从而提高救助的精准度和科学性。小程序投入使用以来,共为5000余人次提供帮助。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