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许昌市:“小地名”书写“大文章”

时间:2025-04-29 16:51   来源:   作者:阅读次数

地名,是乡村的文化基因,是乡愁的情感载体,更是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2024年以来,许昌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为契机,紧扣“乡村著名行动”目标任务,以“小地名”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大文章”,在规范地名管理、赓续历史文脉、赋能基层治理、促进利农惠农中走出一条特色路径,让乡土记忆焕发时代光彩。

夯基固本:标准化建设织密治理“一张智网”。许昌市将乡村地名工作融入各级党委、政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全局,建立“市级统筹、县区协同、镇村联动”工作机制,2024年将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示范片区6个县(市、区)的20个乡镇(街道)纳入“乡村著名行动”省级试点,印发了《关于编制乡镇地名方案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乡村道路命名工作的通知》《乡村道路命名“九步走”规程》《关于加强城乡地名标志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完成了20个试点乡镇街路巷规划方案编制,依法命名乡村道路2342条。建立乡村地名采词库,收录备用专名2500个,印制标准地名图集,强化规范应用。将河南省“乡村著名行动”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5大类16项38个重点任务细化分解为75条具体措施,建立重点工作台账,将77个乡镇(街道)纳入2025年工作计划,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72%。通过“清存量、优增量、提质量”,累计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标牌1050块,新增标准化地名标志4260块。依托地名数据库建设,将2.1万条乡村地名信息纳入“数字乡村”平台。通过民政部“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采集上传助农惠农兴趣点地名7000条,全市37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367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600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及民宿、农家院、采摘园等逐步实现全部采集上图,为快递进村、网格管理、应急响应提供精准坐标。禹州市神垕镇、磨街乡依托地名信息库搭建“智慧地名一张图”“一码游神垕”,村民动动手指即可查询物流点位、公共设施,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寻根铸魂:文化解码激活乡土“一池春水”。在坚持规划引领、规范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许昌市深挖地名背后的“文化密码”。组建由民政骨干、地名专家、志愿者构成的工作专班,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史村事,挖掘整理当地历史事件、名人轶事、故事传说,丰富乡村地名采词库。新命名地名以“乡愁记忆”“历史文化”“约定俗成”“美好愿景”为主题分类,“耕读路”“文昌星路”“画圣路”“凤凰集路”“挺风街”“古道老街”等反映当地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自然地理特色元素的乡村道路命名占比80%以上,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编纂出版《许昌市地名志》《长葛市地名志》《襄城县地名志》《禹州市地名志》《许昌地名故事》《从地名中看禹州》等地名书籍,实现市、县两级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全覆盖,纳入保护名录乡村地名444个。神垕镇、马栏镇、颍桥回族镇、扒村、小韩村入选河南省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古村落)”,还原“马栏镇因汉末曹操屯田牧马得名”“颍河青石桥见证千年沧桑”“神垕瓷都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等历史脉络。依托传统村落及乡村旅游特色村,打造“一村一景一故事”文化地标,修复村史馆、乡贤馆、民俗馆、古井、古树、牌坊等历史印记80处。襄城县紫云镇将“黄柳”“雷洞”等诗意地名融入民宿集群建设,带动乡村旅游收入年增25%,真正让老地名变身“新名片”。

破茧成蝶:品牌赋能开辟发展“一条新路”。许昌市创新“地名+产业”融合模式,推动地名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建立“地名溯源+产品溯源”双认证体系,注册了“禹州钧瓷”“许昌腐竹”“鄢陵蜡梅”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禹金银花”“禹南星”“襄城烤烟”“襄城红薯”“长葛蜂胶”等农产品地理标志,加大对“陈化店矿泉水”“望田菠菜”“石象豆腐”“王洛猪蹄”“榆林花生”“刘门柿子”“闵杏”等“乡字号”“土字号”地名标识品牌的培育宣传。在禹州市神垕镇,“钧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招牌在镇入口处赫然伫立,这是全国首批、河南省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已形成钧瓷生产、仓储、交易、旅游、会展“五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构建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年产值26亿元;建安区将“河街腐竹”“灵井戏具”等传统工艺与地名IP绑定,带动电商销售额突破5亿元;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红石渡槽穿村而过,民居古朴有序,民宿小院整洁,每年旅游综合收入逾300万元;鄢陵县张桥镇裴庄村大力发展菊花种植,通过“菊花经济”带动乡村旅游,形成了集赏花、垂钓、菊花茶加工、彩箱包装、杂果采摘及民宿体验于一体的农旅产业……许昌有力有序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因地制宜做好“地名+土特产”文章,实现“一个地名引来一串产业”,全市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56%。

凝心聚力:共建共享绘就民生“一幅长卷”。许昌市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积极引导社会组织、驻村企业、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地名建设,形成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全民共享的乡村地名发展模式。协同宣传、文旅、农业农村部门分析命名设标基本需求,通过走访调查、召开村民恳谈会和议事协商会、各村填报、单位推荐等方式,摸清地名现状,把握重点对象;通过走访乡村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借助乡村大喇叭、宣传栏、微信群等渠道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创新“村民说事堂”“地名议事会”等协商机制,征集群众意见建议1100条。发放“乡村著名行动”宣传页1800份,召开乡镇地名专家论证会13次,在县区融媒体、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会工作站举办“弘扬地名文化”系列活动60场,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推广乡村地名短视频16期,在省市级以上媒体发布“乡村地名行动”宣传信息30篇,在许昌民政网“地名文化”专栏发布文章50余篇,让地名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禹州市神垕镇槐树湾村结合省级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将“钧窑址路”“创客路”“康养路”“幸福路”等新时代精神融入道路命名;从许昌市区清潩河岸步入魏都区丁庄街道南堰口社区,古朴典雅的书舍、新颖时尚的咖啡厅,设计独特的小餐馆毗邻而立,“王允的巷子”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文旅工作志愿者绘制的“地名文化墙”让新生代成为文化传承生力军;魏都区在曹魏古城护城河畔打造的“历史+美食”示范街区,让百年老街“引龙街”变身“味道里”,赏河景、逛老街、尝美食,人气越来越旺......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许昌乡村地名,正以标准化、文化性、时代感的三重奏,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华章。这场“小地名”里的“大文章”,不仅让乡村“有名更有实”,更让百姓“见名如见故里”,当每个地名都成为文明传承的坐标、治理创新的基石、产业振兴的路标,广袤乡土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