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许昌市民政局在全省区划地名工作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

时间:2025-05-19 18:09   来源:   作者:阅读次数

5月14至16日,省民政厅举办全省区划地名工作培训班。会上,许昌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志波以《文化铸魂 地名兴业 以“小地名”助力乡村振兴“大引擎”》为题作经验交流发言,是本次会议全省7个发言单位之一。

近年来,许昌市以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为契机,紧扣“乡村著名行动”目标任务,以传承发展乡村地名文化为主线,积极探索“以地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深挖细选,精彩呈现,让古老的乡村地名“活起来”。一是系统梳理,深挖地名文化资源。依托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开展地名故事征集,深入挖掘与地名相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组织力量进行整理整编,编纂出版地名图录志10余部,实现“一县一志、一镇一册”。二是科学采词,彰显地名文化内涵。成立由民政骨干、地名专家、志愿者组成的工作专班,对挖掘出的乡村地名资源,科学划分、精细研读其背后的“文化密码”。以“乡愁记忆”“历史文化”、约定俗成”“美好愿景”为主题分类命名乡村道路2342条。三是数字赋能,丰富地名标识场景。采取“五个一点”(财政支持一点、部门联动整合一点、企业赞助一点、乡贤捐赠一点、村民出工省一点)方式,多渠道筹集设标资金设置村牌、街路巷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采用牌坊、石碑等形式设置村标,突出当地民俗风情、人文历史、产业特点等。

创新载体,弘扬文化,让沉寂的乡村地名“火起来”。一是线上线下联动,扩大地名文化影响力。线上打造“三维传播矩阵”,依托民政部“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采集上传助农惠农兴趣点地名7000条;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推广乡村地名短视频16期,全网播放量破百万。线下开展“五个一”(一批村史馆、一面文化墙、一场故事会、一次摄影展、一条研学路线)活动;举办“弘扬地名文化”系列活动60场。二是融合文旅元素,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禹州市神垕镇被命名为“钧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形成钧瓷生产、仓储、交易、旅游、会展“五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年产值26亿元;建安区将“河街腐竹”“灵井戏具”等传统工艺与地名IP绑定,带动电商销售额突破5亿元。三是大力宣传弘扬,赓续地名文化基因。积极开展地名文化进村居、进校园等活动,在15个乡贤馆、村史馆中融入地名文化元素,开辟地名书角,展示乡村地名的来历含义、古老传说、民俗风情以及乡村变迁的真实记录,让乡村地名“有看头、有内涵、有讲究”。

强化机制,优化手段,让优秀的乡村地名“传下去”。一是制度规范,筑牢保护根基。制定《许昌市地名文化遗产申报评定流程》,通过基层调查、社会征集、学术考证、专家评审认定,将444条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乡村历史文脉的地名纳入保护名录,实现市、县两级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全覆盖。二是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质效。将全市2.1万条乡村地名信息纳入“数字乡村”平台。禹州市、长葛市挖掘县域特色乡村地名,在电子地图上标记乡村旅游线路图,把地名信息化为服务生产、促进消费的牵引。三是多措并举,凝聚保护合力。对列入地名文化遗产及保护名录的地名,通过设立标志、派生地名、活化使用、制作文化产品等方式,加强保护利用。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地名,通过就地重启、移植派生、树碑立传等方式,激活历史记忆。

深化开发,融入发展,让现有的乡村地名“用起来”。一是品牌强农,释放经济价值。建立“地名溯源+产品溯源”双认证体系,注册“禹州钧瓷”“鄢陵蜡梅”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禹金银花”、“襄城烤烟”等农产品地理标志。培育宣传“陈化店矿泉水”、“石象豆腐”、“榆林花生”等“乡字号”“土字号”地名标识品牌,推动“丁营花生”、“韩庄秋月梨”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二是共建共享,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引导社会组织、驻村企业、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地名建设,形成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全民共享的乡村地名发展模式。通过走访乡村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借助乡村大喇叭、宣传栏、微信群等渠道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创新“村民说事堂”“地名议事会”等协商机制,征集群众意见建议1100多条。三是创新利用,助力乡村振兴。将乡村地名建设工作融入各级党委、政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全局,建立“市级统筹、县区协同、镇村联动”工作机制,制订乡镇地名方案编制、乡村道路命名、地名标志管理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工作台账,明晰部门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