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救助作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兜底线、救急难、保民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许昌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围绕“三提高三拓展”,通过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完善主动发现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等方式,构建起“精准、高效、温暖”的救助服务网络,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推进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提质增效。
强化城乡统筹,提高救助保障标准。为切实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许昌市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许昌市再次提高城乡低保、特困救助标准,2025年7月1日起,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700元、556元,农村低保标准占城市低保标准的79.43%,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救助标准按照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执行,分别达到每人每月不低于910元、723元,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实现连续11年逐年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惠及全市10.4万名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有力助推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依据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分档制定,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分别不低于当地上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1/10、1/6、1/3,切实保障好特困人员的照料护理需求。
强化基层建设,提高救助服务水平。许昌市围绕“一张清单、一本手册、一个驿站、一张网、一个码、一个窗口”建设,不断建强基层救助服务力量。先后印发《许昌市全面完善村(社区)级社会救助协理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救助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市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2524名,实现所有村(社区)全覆盖,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绘制社会救助服务清单、编制《社会救助政策应知应会》手册、刊发“小许讲救助”系列短视频,多种形式强化政策宣讲,提升基层对救助政策理解度。建设社会救助自我评估小程序,生成一个二维码,录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后台自动分析,出具详细的评估报告,在办理社会救助受理、审核等环节中实现计算机辅助分析介入,提高救助的精准度和科学性。在乡镇(街道)现有办事大厅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或依托综合服务窗口,统一受理、转办(介)社会救助申请事项,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优化救助流程,提高救助办理时效。为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充分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主动发现作用,依托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市县乡各级民政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关注动态监测预警信息,及时开展入户实地核查,确保有需求的困难群众能够早发现、早救助。将低保、特困、小额临时救助审核确认权下放至乡镇(街道),优化办理流程,将办理时效进一步提高。襄城县印发《襄城县临时救助“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创新实践揭榜挂帅项目实施方案(试行)》,探索建立“1+1+N”(即:基本生活救助+持续救助+拓展救助)的“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模式,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或个人实行定期定量发放临时救助金,多部门参与提供就业、教育、医疗等专项救助,阶段性、分层分类保障支出型困难家庭基本生活。
完善救助体系,拓展动态监测范围。围绕分层分类实施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许昌市充分考虑社会救助发展趋势及时代要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许昌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全面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低收入人口范围,并对认定标准、认定机制、动态监测机制进行明确。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内容细化为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服务类社会救助、社会力量救助帮扶、其他救助帮扶等。出台《许昌市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实施细则》,明确各级职责分工,细化和完善认定条件、办理流程等,推动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精准认定,确保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并在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中进行单独标识。在原有低收入人口监测的基础上,将已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等全部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全市共实现对30万余人动态监测预警,确保及时发现有潜在救助需求的群众。
融合多元力量,拓展救助资源渠道。将社会力量作为社会救助的有效补充,市、县民政部门与同级慈善会联动,分级建立“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全方位为困难群众救急解难,全市共筹集“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613.9万元,累计支出411.1万元,救助困难群众6425人。指导爱心企业在街道设立“慈善超市”,针对低保、特困人员设立生活必需品“慈善价”,划定“爱心捐赠区”。目前已有7家爱心企业设立“慈善超市”。筹集福彩公益金18万元,在中心城区建设18个村级“莲城救助家园”,强化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组织参与到慈善救助中,为群众提供慈善帮扶服务。引导“爱尔眼科”等爱心企业和许昌市社会工作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吸纳低收入人口就业6530人、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服务6584人次,开展关爱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活动180次,服务3231人次,营造和谐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共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回应群众需求,拓展救助服务方式。为给特困人员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结合特困人员的自理能力情况,按照自愿原则选择供养方式,通过发放照料护理补贴激励照料服务人的积极性。2022年以来,长葛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的养老护理力量,探索“1+N”服务救助模式,为有需求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探视援助、生活照料、助急助医和精神慰藉等专业照料护理服务,有效提升特困人员的生活质量。联合人社、卫健等部门,全市社会救助领域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健康、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五送”专项活动,引导200多家企业参与活动,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为有需求的低收入人口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平台,推动社会救助事业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加大宣传动员力度,由卫健部门为特困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并普及健康养生知识,指导他们加强健康管理,切实提升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