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通过健全政策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多元力量参与等方式,构建起“精准、高效、温暖”救助服务网络,不断推进社会救助制度迭代升级。
健全救助标准调整机制,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上年度城乡人均消费支出的33.7%、37%进行调整,2025年7月1日起,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700元、556元,农村低保标准占城市低保标准的79.4%;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救助标准按照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执行,分别达到每人每月不低于910元、723元。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实现连续11年逐年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惠及全市10.4万名困难群众,有力助推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
构建“六个一”工作体系,提升救助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一张清单、一本手册、一个驿站、一张网、一个码、一个窗口”建设。绘制社会救助服务清单、编制《社会救助政策应知应会》手册、刊发“小许讲救助”系列短视频,多种形式强化政策宣讲,提升基层对救助政策理解度;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2524名,实现所有村(社区)全覆盖,建强基层主动发现安全网;在中心城区建设18个村级“莲城救助家园”,进一步强化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研发救助资格评估程序,扫描二维码录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后台自动分析,实现计算机辅助分析介入,提高救助的精准度和科学性;在乡镇(街道)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或依托综合服务窗口,统一受理、转办(介)社会救助申请事项,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优化救助流程,提高救助时效。出台《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全面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许昌市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实施细则》等文件,细化和完善低收入人口认定条件、办理流程等。充分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主动发现作用,在原有低收入人口监测的基础上,将已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等30万余人全部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市县乡各级民政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关注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预警信息,及时开展入户实地核查,实现“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共同发力,确保有需求的困难群众能够早发现、早救助。襄城县印发《襄城县临时救助“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创新实践揭榜挂帅项目实施方案(试行)》,探索建立“1+1+N”(即:基本生活救助+持续救助+拓展救助)的“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模式,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或个人实行定期定量发放临时救助金,多部门参与提供就业、教育等专项救助,阶段性、分层分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拓展救助方式,统筹城乡资源共享。一是强化部门联动。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联合在社会救助领域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健康、送服务”专项活动,引导200多家企业参与活动,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推动社会救助事业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为特困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并普及健康养生知识。二是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模式。长葛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探索“1+N”服务救助模式,为有需求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照料护理服务,有效提升特困人员的生活质量。三是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市、县民政部门与同级慈善会联动,分级建立“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共筹集专项基金613.9万元,累计支出411.1万元,救助困难群众6425人。引导“爱尔眼科”“安徽商会”“预防医学会”等20家社会组织参与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吸纳低收入人口就业6530人、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服务6584人次,开展关爱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活动180次,服务3231人次,营造和谐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共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