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我市在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时间:2025-08-26 17:47   来源:   作者:阅读次数

8月25日,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部署,安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民政工作。省委书记刘宁作出批示,省长王凯出席并讲话。

会上,我市以《聚焦民之所盼 加强探索创新 全力推动许昌社会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题作典型发言。

近年来,许昌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民政为民,聚焦民之所盼,大力推进婚姻管理、殡葬服务、残疾人福利等社会事务改革创新,先后有8人次获得国家部委表彰,出台的3项社会事务领域服务标准被全省推广。

着力培育婚姻“幸福林”,让家庭更美满。按照民政部育好“甜蜜林”“幸福林”要求,持续增加服务供给,努力提供更多婚育产品。一是延伸拓展婚登服务。推动婚姻登记进游园、进景点,打造景区公园式婚姻登记点2处、户外颁证基地10处。元旦、七夕等节日在主要景区举办“集体颁证仪式”“汉服集体婚礼仪式”,邀请文明家庭、金婚银婚夫妇担任颁证员,向新人开展婚前教育,引导树立健康婚姻观。二是推行落实“跨省通办”。全力推进婚姻登记预约服务、信息数据联网核对等工作,累计办理婚姻登记20.6万对,其中“跨省通办”4225对。三是倡扬新型婚俗文化。以鄢陵县入选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将大马镇义女社区作为试验点,制定“红白事十八条”并纳入社区居民公约,规定办理红事烟每盒不超10元、酒每瓶不超50元、车队不超8辆等具体指导“数字”,通过以点带面,在全市形成了“三比三不比、三用三不用”的文明风尚,中国社会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用心办好群众“身后事”,让逝者有所安。把殡葬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探索创新,全面提升殡、葬、祭各环节保障水平。一是坚持殡葬公益属性。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的意见》,连续两年将公墓建设列入市定重点民生实事,累计投入2.5亿元,实现市、县、乡三级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同时,投资1.05亿元,新建、迁址新建县级殡仪馆各1所。二是加大政策惠民力度。重新核定殡葬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建立基础服务“一口价”清单,在原定8项免费政策的基础上,增加骨灰寄存、格位安放等3项免费政策,保障群众“0元办完身后事”,5年来免除基本丧葬费1.1亿元。三是优化提升服务标准。围绕塑造“许昌殡仪”服务品牌,建立保姆式丧事顾问制度、丧事服务满意度评价制度,制定殡仪馆、公墓等服务标准体系4个,优化服务流程35项,提供便民服务90项。四是大力推广文明祭葬。发挥村级“一约四会”作用,指导2275个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在祭祀高峰期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引导群众摒弃丧葬陋习。将市级玉皇岭墓园打造为生态安葬示范基地,连续举办十届全免费生态葬集体安葬活动,累计有1000多个家庭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节约丧葬费2000余万元。

切实织密救助“暖心网”,让帮扶显温度。聚焦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持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确保做到“弱有所扶”。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2亿元财政资金,建成拥有480张床位的市精神康复福利中心,2023年7月启用以来接收安置119人。利用农村现有托养机构、医疗机构,将其改造为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设施,累计新建、改造设施100余所,面积20.3万㎡,争取省级奖补资金5000余万元。二是常态开展排查救助。在全市173个福彩站点设立临时救助点,5年来累计救助2784人次,护送返乡968人次。创新开展流浪乞讨人员大排查、大回访、大落实“暖窝”专项行动,逐一落实帮扶措施、妥善安置生活,避免再次外出流浪。三是实施“精康融合行动”。依托精神康复福利中心建立许昌市心康家园,打造“1+5”综合性社区康复服务网络,目前已覆盖中心城区187个社区,累计走访家庭3.3万户,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康复服务1万余人次,登记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达60%以上。同时,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13亿元,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