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建安区:让乡村地名成为乡村振兴“新名片”

时间:2025-09-04 17:23   来源:   作者:阅读次数

一条路名,唤醒千年记忆;一个地名,带火一方特产。今年以来,建安区民政局创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让乡村地名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的“金名片”。 

强化组织与制度保障

出台《建安区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召开专题推进会、培训会周密部署。局党组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救助、养老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实行班子成员包乡责任制,细化任务、一体推进,确保行动落地见效。

挖掘文化与命名创新

自2024年起,建安区以小召街道、五女店镇为试点,深度挖掘村史文化,命名了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地名。例如,“全国文明村镇”五女店镇茶庵李村,将历史悠久的“茶”“善”文化融入乡村建设,打造了乡愁文化茶室、茶庵凉亭等载体。在道路命名中,充分尊重干群意愿,新命名了茶韵、茶香、茶园、茶林、茶花、茶庵、茶和、明善、向善、崇善等等16条富含文化底蕴的道路名称。      

保护遗产与活化利用

创新“地名+产品”模式,成功提升“榆林小米”“榆林花生”“灵井社火道具”等特色产品的知名度。通过道路命名助力企业品牌传播,如,将官池镇湖徐村的湖雪路,此路命名既贴合了村史中古湖泊的意境,又紧邻乡土知名品牌—湖雪面粉厂。建立区级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将103个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并活化使用了“白龙坡街”“永宁街”“延秀街”等一批已消失的历史老地名。           

助力农旅与促进发展

会同文广部门精心打造地名利农惠农旅游路线。如:建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销馆→胖东来北海店→灵井“许昌人”遗址→霍庄社火小镇、五福农场→就餐(丈地清香阁/伊来顺全羊鲜汤)→百果香果园等,促进乡村消费。大力采集采摘园、养殖基地、民宿等兴趣点信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积极推动“地名+产品”非遗申报,“河街腐竹”“丈地羊肉汤”等一批老字号品牌成功入选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部门协作与规范管理

加强与住建部门协作,大力开展乡村邮路设标和路牌整治工作,累计清理、更换锈蚀、污损路牌240块。召开全区推进会,指导乡镇(街道)分批次、按计划推进路牌安装工作,全面提升地名标志的准确性、唯一性和实效性,有效服务乡村治理和百姓生活。

下一步,建安区将全面深化地名文化挖掘工作,强化“地名+”模式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健全地名标志长效管理机制,并加强宣传推广,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建安经验”,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