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是完善儿童福利体系和保障儿童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许昌市社会福利院创新“一核多元 四化同步”服务机制,对内以建设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为核心,对外依托“许昌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和“许昌市未成年人救保护中心”两大平台,提供“四化协同”高质量服务,为儿童健康成长筑牢坚实屏障。
兜底保障,激发“一核”提质新动能
许昌市社会福利院秉持“儿童健康成长、幸福阳光”培育理念,围绕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创新服务机制,强化协同发展,以打造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为核心,用心用情营造儿童健康成长的温暖家园。
一是创建幼有所护服务模式,实施精细养育。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将孩子分为多个班组,对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孩子进行重点养护,针对吞咽有障碍的重残儿童和低体重早产儿童,实施鼻饲喂养方式,形成个性化分级分类的护理模式,保障养育精细化、精准化。组建2组爱心父母入住机构,开展“周末亲子外出游”“家庭劳动日”“节日手工坊”等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活动100余次,覆盖院内外服务对象10余名,有效填补孤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情感陪伴空缺,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其中一户模拟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在机构内设置三个宿舍、一个青年公寓,宿舍人数30余人,实行男女生分楼层住宿,餐食由院内餐厅统一准备,宿舍设施适龄化、生活化,更好让孩子们适应生活。将机构内工作护理成效考核与爱心激励有机结合,对在精细化养护中表现突出的护理班组,推行“爱心积分”兑换“奖励性假期”活动。通过制度创新,将考核结果转化为激励措施,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二是夯实规范医疗救治体系,实施精准治疗。实行院内、院外相结合的医疗救治模式,构建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全面保障孤弃儿童生命健康。设置专业规范的卫生室,配备主治医师2名,药士1名,护士3名,健全完善儿童入院卫生处置和隔离观察、病历管理、分级护理等制度,对院内收养对象开展一般常规性疾病实行院内预防、诊疗及救治,开展职工健康教育等。按照“明天计划”定点就医等要求,与河南省儿童医院、许昌市中心医院、许昌市妇幼保健院等省市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开通就医“绿色通道”院内院外联动就医机制,遇到急危重症儿童及时转诊救治。自2004年起,将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通过“明天计划”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救助,累计150多人次接受矫治手术和康复服务。
三是筑牢特殊教育融合根基,实施精心康教。将发展迟缓的孤残儿童全部纳入特殊教育引导范围,从最初自行成立特教班,到后来与春晖博爱合作设立婴幼儿早教、学龄前教育、青少年运动、特需等不同类别教育项目,以言语表达能力训练、身体大运动训练、精细动作训练等为主要教育内容,满足不同程度儿童康教需求。2017年,在原基础上与深圳阳光学校总部合作创办阳光学校,逐步细化特殊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同时,协助困境儿童办理入学,助力困境儿童安心上学。2020年,在全省首开先河成立机构内公办培智学校,实施九年一贯制公办教育,设置融合班12个,在校学生107名(其中社会走读生8名)。培智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和校本特色,在特殊教育全学段融合教育深入推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等方面尝试探索有益实践,精心研发开设烘焙、悦读、搭建、运动、体能、手工、洗车7项特色课程体系,形成实用课程-校外实践-社会融入-自我实现的“全链条”融入模式。通过盘活优质资源,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实现惠及更多特殊儿童,让特殊孩子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回归社会,获得自身价值感和幸福感。
适度普惠,探索“多元”共促新路径
为加快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贫困家庭重病和残疾儿童生存状况,许昌市社会福利院依托专业人才队伍和设施设备,以“康教融合”为核心抓手,在保障院内服务对象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将服务范围向辖区延伸拓展。
一是开门办院抓合力。近年来,对外发布招生简章,全面启动“开门办院”。通过前期摸排筛选,精准聚焦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等困境群体,针对性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内容涵盖学业作业辅导、感统能力训练、心理健康疏导等,切实解决特殊群体“教育难、康复难”问题。截至目前,累计上门开展“送教(康)”服务50余次,帮助8名困境儿童显著改善学习能力,3名残疾儿童有效提升生活自理水平,真正让教育与康复服务走出校园、走进家庭,构建起“学校主导+家校协同+社区支持+机构助力”的“惠童”服务合力。
二是试点先行创典范。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引进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示范乡“先行先试”为引领,开辟基层未保“示范带动”工作典范。项目开展以来,入户走访3000余户,摸底排查留守和困境儿童1350名,其中需要心理干预儿童900余名,需要重点关注儿童200余名,落实规范建档1320余份,推进“一人一档案”“一案一对策”“一策一跟进”精细化管理机制落地生效。及时对试点进行过程和结果评估,总结做法和经验,指导县级民政部门在全县范围内推广,通过示范点辐射带动,链接乡镇(街道)未保站点和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资源,逐步构建起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化全方位保障体系。
三是拓面辐射当标杆。引入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双重介入服务,围绕保障儿童安全、医疗、心理、社会融入等多元需求,探索包括儿童心理个案、成长发展小组等服务模式和技巧,开展儿童个案辅导近2000人次,心理测评5000余人次,邀请不同类别困境儿童参与行为矫正、情绪疏导、共学互助等小组活动350场次。开办“许童成长 护翼启航”视频大讲堂30余场,累计播放量超3000次;开通“3169595”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专线并接入“12345”平台,接听咨询、求助电话130余通,借助专业方法为60余户家庭解决政策咨询、校园霸凌、人际交往、权益保护等困境。自2022年增加“许昌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职能后,累计开展各类护童项目活动2000余次,受益困境儿童及家长达到上万人次,开创了基层未保“多元共治”服务新格局。
创新引领,谱写“四化协同”新篇章
许昌市社会福利院依托本土发展优势,立足儿童现实需求,精确定位、精准施策、精细服务,积极构建儿童福利机构精细管理与精准服务模式,奋力谱写儿童福利工作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四化协同”发展新篇章。
一是聚焦档案管理精细化。每一间儿童起居室里,统一存放着护理员手写的儿童成长档案,分门别类记录着入院以来每个孩子的每日大小便、奶粉喂养、送医诊疗、跟踪康复、回归安置等情况。除了每一本精细化、规范化的档案记录之外,在康教楼专门设置寻根室,单独对儿童的入院资料进行统一归类存放。安排专人将这些重要物品清洗消毒,用寻根袋单独密封保存,并逐个标记上孩子入院时的详细信息,希望把唯一的“念想”留给孩子们,能够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归宿在许昌,也能够寻回自己对家乡亲人的牵挂。
二是聚焦档案管理人才专业化。在全省首创政府购买服务人员工资自然增长机制,全院职工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浓厚氛围。目前,福利院人才储备成果显著,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达119人,其中37人持有教师资格证,54人持有社工证,孤残儿童护理员持证率超过95%。通过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技能人才,引领福利领域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为福利院提质增效、创新转型贡献更多“许昌经验”。
三是聚焦档案管理规范化。规范“一孩五档牵一生”管理模式,在市档案馆指导下,将儿童收养送养、医疗康复、养护教育、社工安置档案整合归档、分类保存,形成入院寻根档案、生活护理档案、医疗康复档案、成长教育档案、社工安置档案。为每名孩子编写档案号,将入院信息、康教融合、就医、社工安置等情况分门别类制成电子文件夹,对应每名孩子的个人专属成长档案,并在索引、编辑、添加、查找等方面逐步完善功能,以点带面规范儿童个人专属电子档案信息,用细心、专业、严谨的态度牵绊孤弃儿童“生命周期”全过程。
四是聚焦档案管理信息化。结合院内不同类型业务档案特点,通过系统整合各领域档案信息,致力于提升服务在院儿童科学养育、残疾儿童康复训练、适龄儿童教育就学、偏差儿童心理疏导等多领域工作质效。结合工作实际将相关领域档案逐年逐项分门别类整合归档,深入分析数字档案中的儿童基础信息,提炼完善亮点服务模式,创新优化动态评估和流程督导,扩展推广本土化经验和品牌效应,助推儿童福利机构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